品牌故事
联系我们 CONTACT

地址: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黄石大道654-19号

电话:400 859 4678

邮箱:cnzshyy@163.com

品牌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故事

农业文化遗产有多重要

发表时间:2024-02-13   来源:品牌故事

  8月17日,空中俯瞰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梯田,这里也是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保护区(无人机照片)。摄/新华社记者徐昱

  近日,“和合共生,文明互鉴”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我国是历史悠远长久的文明古国,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一批世界文化遗产长期备受全球关注。而在这些瑰丽的文化遗产之外,还有一批同样跨越古今,传承着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的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先德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认知的文化遗产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活态性”,即农业文化遗产环境中,还有人持续生活,并从事大量的农业生产。北京市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闵庆文表示,“农业文化遗产在带来农产品的同时,还带来了令人震撼的文化景观,生态旅游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传统农业不是“落后农业”,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事关乡村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2012年,我国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工作,变成全球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国家。

  2014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2022年《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场所”。

  在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并将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列为中国特色和中国国情的重要方面,将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作为重要工作。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一路走来,我国在农业文化遗产挖掘认定、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今年5月22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主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授牌仪式举行,我国有4项遗产获得授牌,至此我国已有19个传统农业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量居世界之首。

  在国内,农业农村部近日公布了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北京怀柔板栗栽培系统、北京门头沟京白梨栽培系统等50项传统农业系统入选。

  目前,农业农村部分七批认定了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88项遗产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有着非常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技术体系和独特的农业生态景观,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丰富多彩的优秀农耕文化。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为当下和未来的农业农村发展保存着弥足珍贵的生态文化、技术文化和民俗文化,对于乡村振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具备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耕时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脉,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农耕文化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中往往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2010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还是国家湿地公园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1300多年以来,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秉持着人地和谐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世界罕见的山地稻作梯田景观,还有丰富的农业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至今依然保留有50多个传统农家品种,仅资源植物种类就多达151科446属651种,还有大量人工养殖的鸭、鲤鱼、鲫鱼、江鳅、泥鳅、鳝鱼等和种类非常之多的无脊椎动物。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哈尼梯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又一次惊艳世界。

  无论是山地还是低洼湿地,无论是稻田还是旱地,间作套种、农林复合、农牧结合、稻鱼共生、桑基鱼塘等众多传统农业技术,都是以低碳、循环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农业,通过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成为当今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源泉。

  2005年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浙田稻鱼共生系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当地先民根据“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生态地理条件,发展了“稻鱼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双丰”。以稻鱼共生为基础,在青田以及另外的地方衍生出稻鸭、稻蟹、稻蛙、稻虾等多种模式,形成在全国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体系。

  2017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一种将种桑养蚕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形成了“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循环体系,被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这种适应低洼地区农业发展的“零排放、无污染”生态农业,也跟着社会经济发展,衍生出菜基鱼塘、花基鱼塘、蔗基鱼塘等基塘农业体系。

  农业文化遗产凝结了无数古人智慧,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行为、思想等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立自强的性格,培育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成为乡村和谐发展的基础。

  例如,源于黔东南地区的侗族大歌,不仅体现了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等艺术特色,而且还表现了热情好客、团结合作等优良习俗。侗族大歌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也将侗族大歌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022年7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青田县召开。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在会上表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带来的农产品品牌增值在10%30%左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当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贡献率接近40%,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吸引了一批人返乡就业,通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增强了当地农民的自豪感。

  福建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大省”,现有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尤溪联合梯田、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3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武夷岩茶文化系统等共计7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福建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打造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安溪县依靠“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从“国定贫困县”蜕变为“全国百强县”,创造了茶园总面积、茶叶年产量、茶业总产值、茶业受益人口、茶业从业人员和茶叶产业化程度等多项产茶县中国第一,安溪铁观音茶产业成为安溪县的支柱产业,遗产地农民人均收入的72.6%来源于茶产业。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对粟和黍的栽培有8000多年的历史。如今敖汉建起了全国县级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敖汉小米成为知名品牌与主导产业。2020年,以敖汉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减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我国最新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菌物资源的生态宝库和香菇育种重要区域。目前,“庆元香菇”品牌价值达49.26亿元。2022年,庆元食用菌全产业链总产值达45亿元,带动相关就业7万多人。

  实践表明,发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传承赓续农耕文明的重要抓手。把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与促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和美乡村结合起来,可以让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应有的魅力和风采,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注入强大力量。

  作为峰会配套展览活动,“2023跨国公司与中国主题展”集中展示了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的策略、合作成果、前沿技术、先进产品等。

  成都科幻馆包含颁奖典礼剧场大厅、雨果博物馆和会议厅,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总建筑高度为31.9米,将作为大会开、闭幕式主场地,并在会后继续发挥科幻馆展览功能。

  眼下正值河北省秋粮收获关键时期,农民抢抓农时展开秋收作业,确保颗粒归仓。据介绍,今年该省秋粮种植培养面积6200万亩,其中玉米培养种植面积5200万亩,广袤的华北粮仓正在绘就五谷丰登的画卷。

  当日,满载着东南亚水果、橡胶等产品以及云南特色商品的货运班列,从云南省昆明市王家营西站驶出,预计82小时后抵达上海。这标志着“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开行。

  中秋国庆假期,位于秦晋峡谷的黄河壶口瀑布水流持续上涨,滔滔黄河水涌至秦晋峡谷,跃进壶底,出现浊浪滔天、金流飞瀑景观,吸引游客拍照留念。